首页 >> 文化 >>健康养生 >> 微视郏县:爱出汗是气虚,无汗是血虚!艾灸调汗病让你不为汗所恼!
详细内容

微视郏县:爱出汗是气虚,无汗是血虚!艾灸调汗病让你不为汗所恼!

微信图片_20210807085946.jpg

暑为夏季主气,可说是阳邪,性质升散,一旦侵入人体就会导致汗出过多,过度流汗,容易损伤人体阳气,而汗为心之液。



体内津液将随着汗液外泄而持续耗伤,甚至耗气伤津,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口渴喜饮、唇干口燥、心情烦闷、大便干结、小便黄等症状。


此外,夏季炎热气候最容易干扰心神,进而导致心神不宁、心烦意乱。



中医认为,心主血脉,人体全身血脉都统筹归心所管理,这方面和西医说法很相似。另外,心主神志,神志不是与大脑有关,而是指人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活动,这方面就是中医独特的说法,所以失眠、心神不宁都和心有关。


故而,夏季养心有助避免耗气伤津、心神受扰。


出汗识健康


1、坐着不动也易出汗——气虚


有些人坐着不动都会出大汗或者稍微运动就大汗淋漓,这多提示或为肺气不足、阳气虚弱。



肺主气,气固体表,能摄血摄汗液,肺气足,则像磁铁一样吸引住汗液,让它不往外泄;气虚,则失去牵引力,汗液止不住地往外流。


都市人工作压力大、精神长期紧张、生活作息不规律、缺乏运动,是引起气虚的重要原因。气虚的人除了易出汗,还常常感觉疲倦,性格内向,情绪不稳定,易激动或常处于情绪低谷。


2、睡着了更易出汗——阴虚


有一些人白天出汗并不多,但是晚上睡觉时,特别是睡着后出汗就非常多,甚至湿透睡衣,但是醒来后汗就自动止住了,这种情况叫做“盗汗”,以阴虚火旺的人最为多见。



阴虚则阳亢,阳热亢盛,就会蒸发阴津而表现为出汗多。这类人常常晚上睡不好,还有五心烦热、口干舌燥、喉咙干痛、声音嘶哑、大便干结、易发脾气等症状。


3、半边身体更易出汗——气血阻滞


在临床中,他们还常常遇到病人反映说自己能明显感觉到,一侧身体比另一侧更易出汗,中医称之为“半身汗”。多因风寒湿痰内阻,导致经络不通、气血运行不畅。


特别提醒:甲亢、肥胖、糖尿病等身体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、交感神经功能紊乱,引起全身多汗。所以,如果出汗突然变多,不该出汗时也汗如雨下,最好及时就诊,以免贻误病情。


爱出汗者补气,不爱出汗者养血


血虚无汗


第1步:调脾胃

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所以,补气血,第一步是健脾暖胃。

气血亏虚,光靠吃很难解决的,因为脾胃本就不好,难以消化吸收,还是需要用艾灸等方式来进行经络调理。

最调脾的穴位:中脘穴、关元穴、阴陵泉、足三里



第2步:养肝血调肾精


①肝藏血,主疏泄,调气机,有助脾胃运化,“肝郁则脾虚”,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、脾,导致气血耗伤。

此外,“人卧血归肝”。因此,切忌生气、熬夜,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。

护肝的穴位:肝俞、期门、太冲、行间


②肾主精生髓,能化生气血。没有了肾阳的温煦,脾胃的消化就出问题。没有肾阴的滋养,肝阳就会偏旺。

艾灸是补肾的第一大法,更是养血的良方。

养肾的穴位:肾俞、命门、太溪


气虚多汗的灸法



①如果你是肺气虚:气短自汗,易感冒,面白舌淡。

取穴:太渊、肺俞、太溪

中医讲,“肺主白色”,除了山药,多吃一些白色食物,如百合、梨、银耳、马蹄、麦冬等,都有助于保护肺气。


②如果你是脾气虚:饮食减少,食后胃脘不适,易疲倦,大便溏薄,面黄。

取穴:足三里、阴陵泉、合谷。用灸既能提神回阳,又能祛邪除湿,治疗脾气虚非常对症。


中医五行学说讲夏季对应我们五脏的心。此时人体心气旺盛,出汗多,易伤气阴,因此夏季养心三原则:清火养心、养阴扶阳、补气补血。



【来源\互联网综合 编辑\小宁】
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权联系删】

微信图片_202108070859462.jpg


  • 电话直呼

seo seo